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5日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县域经济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自然及发展思路、地方政策、执行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目前内蒙古旗县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各类旗县区的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
(一)城郊型旗县区
城郊型旗县区既依托农村,面向城市发展为城市服务的商品性种植业和养殖业,又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距中心城市市场近,比较了解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有城市人口所形成的生活资料市场需求,各方面资源能得到优先开发并尽快形成规模。二是以临近城市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发展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形成能够迅速输送各种物资和商品到四面八方、扩散到城乡各个角落的物流功能;三是依托城市市场、人口和灵敏的信息网络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四是借助于城市招牌,采取各种方式筑巢引凤,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特别是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引进上,能够得天独厚抢占先机。五是部分市郊旗县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后,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与所在城市经济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内蒙古市郊旗县区经济是借助和依托于几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壮大,市郊旗县区的经济已经融入了城市经济社会中去,与城市相互依存,紧密连在了一起。
城郊型旗县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供应紧张,有的甚至连未来几年的用地指标都没有了。好不容易“招商引资”来的许多工业、服务业项目,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不能落地。二是产业关联度低,配套性差,现有的经济体绝大多数是面向城市,受城市的辐射并为城市提供服务;三是县域经济普遍存在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品结构优化度低的问题。一个旗县可能有几十个产业能生产几百种产品,摊多面广,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并且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低。四是缺乏扩张后劲,自主投资能力、外商进入比例都很低,投资和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
(二)农区县域、牧区县域、半农半牧区县域
内蒙古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县域共有68个,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大多数。这几类县域中除小部分旗县因为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产值指标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要求外,其余大部分仍然以农牧业为主。从总体上说大都处在“人口以农业为主、企业以中小为主、财政以吃饭为主、发展以追赶为主”的比较稚嫩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类县域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显现,并在发展中形成了明显的共性特征。一是经济总体实力比较弱、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二是农牧业经济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农牧业还是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工业经济发育不足是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三是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为经济主体。四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经济特征,比之城郊型县域,实力更弱,基础更差。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类旗县经济是整个全区经济的薄弱环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大多数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刚刚起步。从业人员多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基本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开展小规模经营;从业人员多是农牧民、中小企业职工、个体私营业主,文化程度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少,在整个就业大军中属于“弱势群体”,不具有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处于城市资本、技术、人才辐射之末梢,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较低。总之,城乡经济二元化所具有的“三农经济”的劣势在这些旗县表现突出,是我区县域经济的薄弱环节。
(三)林区县域
林业主导旗县市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林区,其经济特点是以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业及延伸产业为主导,在国家大量投资扶持下于“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自西部大开发开始以来,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工业受到冲击出现衰退,林业旗市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虽然想了许多办法发展生产,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发展新型林产业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替代性产业。
二、现行环境政策下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一)农区县域、牧区县域、半农半牧区县域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农区旗县、牧区旗县、半农半牧区旗县,目前农牧业经济仍然是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短期内不能丢掉这个根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依然是这类旗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调整思路,转变方式。借鉴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做法,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畜产品的布局建设,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种植高附加值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
实施“原产地品牌战略”,走特色农、牧产品市场化之路。有的旗县名优特产品历史悠久享誉四方,具有发展这类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确立发展这类地方特色产品的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是现实的选择。
实施合作开发战略,走加工增值之路。有一定的农业、牧业和林业商品性产出是农牧业旗县的共同特点,而因为缺乏投资、技术、人才等现代加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得不到加工增值是这类旗县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部投资者解决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合作发展资源型加工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当然,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并不是只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
(二)城郊型县域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市郊县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得益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但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市郊型县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紧紧依托城市,并为城市提供服务。
首先,市郊旗县区应结合城市“菜篮子工程”,围绕建立城市副食品基地,采取适应城市市场需要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市郊农业生产结构。
其次,市郊旗县区应建立适应城乡市场需求的吸引城市工业扩散的生产结构。随着城市工业的行业改组和技术改造,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协作配套产品,必然由城市扩散到市郊旗县区,因此,建立为城市工业协作配套的经济结构应是市郊旗县区经济发展的主导生产部门。此外,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改造,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也需要利用市郊旗县区建筑市场的巨大劳动力资源,直接满足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再次,市郊旗县区应针对城市庞大的人口和较高的生活水平的状况,发展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确立城市发展的服务地位。
第四,市郊旗县区可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开发的高度,以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丰富的生产要素为后盾,扩大各种资源的利用,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林区县域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重点
这类旗县市发展应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单一产业结构的切入点,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方位的发展模式。一是结合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大力发展营林经济;二是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人造板、烤胶、包装纸等林纸工业;三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黑木耳山野菜等纯天然食品、大棚蔬菜基地、北极狐梅花鹿特色养殖、白鹅养殖屠宰加工、各具特色度假村森林公园等非林木产业;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三、提升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领导,主体是群众,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内蒙古大部分旗县区,特别是农业、牧业、林业和半农半牧旗县区,50多年来扛着农牧业大旗、走发展农牧业之路,结果却是“农牧业发展了,财政却长期捉襟见肘”。当东部、中部的许多县市于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搞“一乡一品、一县一产”的时候,我们却仍然在“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加牲畜头数”和“扩大林木砍伐量”上下功夫。因此,乡镇、旗县区工业始终未在全区层面上有所发育。这应当作为新时期发展县域经济思想观念转变的起点,反思的焦点。要以新型工业化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分析当地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的优势和劣势,正确选择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工业化从哪里起步上达成共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一是通过增加地方财政对农村、牧区和农牧业的投入,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进而夯实县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二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与农村和农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和企业,大力开发、加工当地资源。这一思路对城郊型旗县区尤其重要。我区个别旗县区在按照这一思路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是发展的共同难题。许多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农牧业旗县对此更是一筹莫展。这些旗县区首先要强化旗县区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的服务职能,深入研究工业发展中特别是招商引资每一个环节存在的服务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办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县域经济,不但要借助外力,而且要激活内力。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为了把这个主体做大做强,增加发展的后劲,想方设法激活民间资本是必然选择。
旗县范围内的企业,绝大多数组织方式落后,管理体制陈旧,家族式特征明显,外部资金进入困难,发展壮大的机率和途径极其有限。因此,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当地企业和自主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应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县域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之源。
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是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贯彻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巨大成就。对于新时期我区发展县域经济,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以城镇建设为方向,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坚持以城镇化为载体,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劳动力,聚集生产要素,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二是要以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为主线,主导县域经济发展。要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通过二产的壮大,优化一产,繁荣三产。走出工业经济发展的误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聚产业,突出特色,加强企业协作分工,发挥工业园区集聚产业、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的功能,发展和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重点是依靠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是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来源: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