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旗农村经济以半农半牧为主,畜牧业占有很大比例。近年来随着中央1号文件连续出台,太旗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加大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5年,太旗确定了“坚持科学引导,宏观调控,在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上下功夫”的路子。2006年确定了“压缩小畜和其他土种畜,大力发展奶牛和西门塔尔牛”的发展方向。2008年牧业年度,该旗奶牛达到2.8万头,西门塔尔牛达到2.2万头,绵羊9.7万只(大部分分布在牧区);预计2010年牧业年度奶牛达到6万头、西门塔尔牛达到5万头、绵羊达到12万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884元增加到2008年的3722元,其中来自畜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8%增加到2008年的21%。
太旗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畜牧业结构调整第一位。落实合理有效的“三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改变了传统的以散放粗放为主的养畜方式,全面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几年来共实施围栏封育42万亩,每年种植高产饲料地15万亩左右,并向高效饲料种植模式发展。以高产饲料种植为契机,狠抓饲草料加工转化,大力推行高产饲料秸秆青贮技术,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农牧互补快速转型。截至目前全旗青贮窖达12785座。
为了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全旗大力开发水浇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建标准化暖棚10.5万平方米、购置饲草料机械1242台,使全旗畜牧业资源配置向有利于优化畜牧业结构方向流动。传统饲养方式也向科学饲养模式发展。按照“放牧轮牧化,畜群过冬暖棚化,牲畜结构合理化,饲草加工利用化,饲料配合化,牲畜出栏育肥化”的六化标准,全面推广围栏保护、饲草料种植、畜种改良、舍饲半舍饲、育肥出栏等生产技术,逐步实现划区轮牧和季节性休牧。截至目前,全旗有高标准畜棚35897处800830平方米、畜圈37081处1764240平方米。
该旗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模式,积极推行规模化养殖和集约化经营。坚持以户养为基础,千家万户搞繁育;以模式化养殖为重点,着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大户;以公司化养殖为方向,积极引导发展养殖企业,从而形成以乌日尼勒股份有限公司、昌源公司为龙头,体现优势、各具特色、分工分业,“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多种管理模式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建设标准化奶牛小区15处,肉牛育肥基地8处,一村一品奶牛专业村53个,西门塔尔牛专业村82个,一村一品养兔专业村6个,养猪场8个,养鸡场4个。同时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以订单的形式组织生产,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优质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原有畜产品企业基础上引进和创办了一批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转化增值,使农牧民在养殖上获得更大的利润。到目前,全旗形成了以“马老四”为核心的肉食加工企业23家,以“蒙牛”、“伊利”公司为带动的奶站48座。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民常常不知道调什么、怎么调。对此该旗制定了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强化了信息服务,健全了农牧业信息网络,使农牧民能与市场需求、畜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减少全旗畜牧业发展中的被动局面。根据全旗自然资源和现有经济条件,该旗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畜牧业结构调整规划,引导农牧民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逐步推出几个畜产品品牌。在畜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科技服务重点放在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培养上,引进种畜,加大改良力度。为给全旗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基层干部及农牧民,提高自身的科学养畜的技能,真正使农牧民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