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优建设三大优质医疗服务区。以通辽市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为龙头,整合中心城区卫生资源,建成中心城区优质医疗集群区。以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为龙头,辐射南部郊区村镇,建成铁南医疗服务区。以通辽市医院骨科分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蒙医医院为龙头,引进一批高端专科医疗卫生、保健疗养服务机构,建设新城区专科医疗服务区。2014年,通辽市医院要努力向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迈进一步,床位总数达到1500张;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进入三级甲等蒙医医院先进行列,床位数达到1200张;市第二人民医院力争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床位数达到600张;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突出特色,达到三级乙等专科医院标准,床位数分别达到600张和480张。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集约全市管理、资金、人才、政策各方面要素,集中力量对泌尿外科、眼科、儿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妇科、骨科、微创外科、蒙医传统疗术、老年病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专学科进行超常规建设,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效。
大幅提升医疗卫生科研创新水平。依托北京医疗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资源和医学科研机构,增加医药科技投入,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幅提高通辽地区卫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疾病防治技术水平。
加快构筑医学人才高地。制定并实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和完善卫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体系。2014年与区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及招录50名硕士以上医学人才。创造条件引进国内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200名。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点支持和加快推进市直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蒙医医院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有高技术、高水平、大规模的高端民营医疗机构。2014年,主城区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80个,床位总数达到7000张,每千人口卫生床位数达到9张,其中,民营医院床位规模达到全市总床位数的15%以上。
加强与先进地区医疗合作。在推进市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与北京市医管局所属9所医院合作的同时,市第二人民医院要加强与海军总医院的卫生合作,重点建设五官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要加强与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合作,提高专科专病能力建设;主城区其他二级以上医院也要与区内外知名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或帮扶关系。主城区二级以上医院要与区内外知名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
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市医院学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发展强项,扶持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把泌尿外科、眼科、儿科、普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骨外科、老年病、超声等10个临床科室作为创建自治区临床领先及重点学科的重点,打造品牌专科。2014年,泌尿外科冲击自治区领先学科,眼科、儿科、普外科、呼吸内科争取晋升自治区重点学科。
强化京通卫生合作。市医院选派50名以上业务骨干到北京6所对口支援医院进修学习。依托北京知名医院教学科研优势,共同立项开展2—3个科研项目。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30个。邀请北京专家举办学术讲座10次以上。与北京6所合作支援医院间建立远程会诊系统。
强化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优秀卫生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加大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重点培养和引进德才兼备、有技术特长、有协作精神的专业技术骨干。鼓励、支持青年医师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博士生、硕士生所占比例。
强化市医院基础建设。2014年,完成通辽市健康体检中心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健康体检中心。开展通辽市医院儿科病房楼和市肿瘤医院建设。启动通辽市医院门诊楼立项工作。通过政府支持和自筹资金,加大对市医院的投入力度,用于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更新。
强化医院管理及内涵建设。以创建三甲医院和医疗水平达到省级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完善院、科两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切实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医风医德考评机制,考评结果与职称晋升、奖惩和工资待遇挂钩。
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以技术为纽带,打造以市医院为中心,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霍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联合体。
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旗县医院达标晋级。强化旗县医院服务功能,重点加强旗县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手术室、新生儿、康复、病理、传染病等薄弱学科建设,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调整和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每个街道要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建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014年,要结合“幸福社区”建设,新建30所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25个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60个以上,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实现社区卫生机构100%覆盖。在科尔沁区部分社区启动“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建立契约服务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 按2500—3000人的服务范围划分服务片区,每个服务片区建立由1名医生主管、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医生服务团队,通过与居民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为社区居民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可及的健康服务,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向契约式、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2014年,签约服务人口要达到试点辖区服务人口的30%。
强化农村牧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新改扩建10所苏木镇卫生院,建设20所苏木镇卫生院周转宿舍用房。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整村推进工程,新建100个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使一体化嘎查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全部达标。对于目前未设置卫生室的边远自然村,以苏木镇中心卫生院为依托,通过分年度配备流动医疗服务车、为农牧户配备“健康小药箱”等形式,解决当地居民的看病就医问题。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依托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等高校医学教育资源,加大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广和实施“统分结合”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强化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全市培训基地建设网络。建立培训效果考核评估制度。2014年,培训基层卫生机构专业人员300名,培养全科医生100名,培训乡村医生4000人次。
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落实苏木镇卫生院履行对嘎查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和财务的“五统一”管理职能。打破嘎查村卫生室用人界限,逐步实现“县聘、乡管、村用”的用人格局,促进卫生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嘎查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
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年内对无正规学历的1038名乡村医生,继续留用的要全部参加大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培训。建立并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定期在岗培训制度。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和针对性地强化培训,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严格执业准入,建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新准入的乡村医生,原则上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建立乡村医生到龄退出机制,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不再在嘎查村卫生室执业。落实财政补助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完善蒙中医特色医疗服务体系
强化蒙中医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年内所有旗县级蒙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蒙中医院水平;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苏木镇卫生院、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嘎查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蒙中医药服务。
开展自治区级名院名科建设
蒙医整骨科、蒙医传统疗术科、蒙医肾病科等学科要争创自治区级医疗重点学科。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库伦旗蒙医院争创自治区级名院。2014年,争创国家级蒙医重点专科2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5个以上,建设自治区级名院2—3所。
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
抓好蒙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为蒙药生产及国内外市场提供符合GAP标准的蒙药材。加大对15所医疗机构蒙药制剂室基础设施和检验设备的投入,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逐步扩大蒙药制剂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