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上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不仅对生物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传统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规划》指出:“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高消耗、高污染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既有利于减少我国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又有利于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石化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应该以生物技术来推动传统石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物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用生物技术来推动传统石化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比如用基因重组、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化工原料和产品,用生物技术改造废气、废水、废渣,变废为“宝”,所有这一切都将提高石化工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减少消耗,减轻污染,降低成本。
以生物能源部分替代化石能源
《规划》指出,我们要本着“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的原则,加快培育生物能源产业。
一是加快培育能源植物。我国将充分利用荒草地、盐碱地等,以提高单产和淀粉含量、降低原料成本为目标,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以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选育一批新品种,促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培育与选育高热值、高产、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以及高含油率、高产的油脂植物新品种(系),建立原料林基地;改进沙柳、柠条等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积极研制一批基因工程油用植物新品种。
二是加快培育燃料乙醇。我国将支持以甜高梁、木薯和菊芋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三是加快培育生物柴油。我国将支持以农林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四是加快培育生物质发电和供热。我国将加快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积极开展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以灌木林和柳树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示范;加大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加强户用沼气池、特别是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的技术开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五是加快培育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我国将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村、林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村燃料消耗对林木等植被的破坏。
以生物基产品部分替代化石原料
《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
一是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我国大力支持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生物基化学品如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维生素、各种糖工程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支持以松脂、木本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新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二是大力发展微生物制造。我国将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显著降低医药、化工、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造纸、纺织等工业中进行示范应用;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加快推广应用。
我国将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应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等,大幅度提高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有效降低造纸、纺织等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以生物环保新技术推动污染治理
《规划》指出,我们将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生物环保产业化步伐。我们将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要努力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的优质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干热河谷等退化生态系统改良步伐;开展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繁育,开发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促进对重金属污染水土的修复与改良。
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我国的生物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要实现《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以生物技术来推动传统石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就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和市场环境。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国家将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还将依法组建中国生物产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标准制修订、行业自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包括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加强生物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落实对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奖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第三,要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我们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及生物安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