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国内玉米市场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其中华北、西北地区涨幅明显。分区域看:东北临储收购结束,价格也随即转向轮换出库价,用粮企业原粮成本普遍下降,与此同时东北春耕也基本结束,土壤墒情整体好于往年,种植成本有所下降;华北粮源消耗殆尽,各方主体转向采购轮换粮,但因优质粮源趋紧,价格持续走高;销区企业库存充足,购销心态较为谨慎;北港购销停滞,集港下海以轮换粮为主,南港价格月底反弹;生猪养殖利润维持高位,养殖户补栏热情过高;深加工企业因原料成本下降,开工率维持高位,企业库存有所增加,但下游走货不畅,行情依旧疲弱。
一、临储价格向轮换价格转换
价差分化明显
5月,东北玉米窄幅震荡,临储收购结束后,东北玉米定价标准转向轮换价。4月30日临储收购结束前,出库价格在1970元/吨附近,5月初,东北调低各地轮换粮价至1650-1750元/吨进行投放,出库价格随即下行。因轮换粮供应充足,经历本次调价后,东北玉米价格震荡幅度明显收窄。吉林轮换玉米售价由1750元/吨降至1680元/吨,下调幅度达70元/吨,但对现货整体价格影响较小。当前,东北地区轮换玉米基本耗尽,且临储玉米集中于东北产区,后期若不启动跨省移库工作,华北、西北产区在基层余粮消耗殆尽后将转向东北临储拍卖。主产区有望重新获得定价权。
进入5月,东北陆续进入春耕阶段,今年的春耕工作与往年有所不同,执行了8年的东北临时收储制度全面停止,与此同时配合国家调减
“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政策导向也为春耕工作增添了许多变化。至月末,东北春耕已经基本结束,今年的种植情况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雨水逢春耕,播种条件好于上年;今年春耕东北地区普降大雨,相较去年低温冻害和墒情不足,有利于玉米播种和出苗生长,播种进度自南向北有序递减,吉林播种进度快于往年一周左右,黑龙江地区相较去年略有推迟。二是种植结构有所变化,改种幅度不及预期;虽然有政策引导和对玉米后市预期悲观的心理,但是在没有风险收益更为可靠的其他品种替代下,玉米种植仍有收益,加之农户多年来形成的玉米种植习惯及相关配套设施,使得玉米依然成为首要选择。而享有政府补贴和推广种植的大豆,因其亩产偏低,及相关配套不全,改种效果不及预期,当前,仅在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因积温带变化,旱改水现象明显,此外,花生等其他经济作物在部分适宜地区有较多改种,但土地使用占比较小。三是包地费用降幅较大,自由土地成本稳定;因去年旱情导致玉米减产加之粮价跌幅较大,导致辽宁、吉林两省农户包地意愿明显下降,包地费用较去年下降15%-45%,自有土地成本较往年基本稳定,部分地区仅种子或化肥价格有小幅波动外,其他费用相对平稳。
二、华北余粮耗尽
企业采购出现困境
5月,华北产区玉米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华北玉米整体呈现出质优价廉的特点,东北主产区受临储收购支撑,与华北地区形成价格倒挂,使得前期华北玉米
“北上南下”,供应销区的同时,大量倒流进入东北产区。二是经历去年“断崖式”下跌后,市场主体悲观情绪较浓,普遍看空后市,用粮企业多以随用随采为主,社会库存整体偏低,五一假期过后,华北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维持高位,需求增加但基层优质粮源趋紧。三是夏粮收获腾库前的售粮小高峰并未完全呈现,轮换玉米多在贸易商手中,且有挺价惜售心理。四是下旬以来定向拍卖逐渐启动,但多为2012年产玉米,质量偏差、数量较少且出库偏慢,难以满足华北用粮企业需求,导致月末因市场粮源趋紧,华北玉米价格普遍上涨。
三、进口、轮换粮供应销区
北港平稳南港反弹
5月,南方销区成交多以轮换粮为主,价格稳中上扬,西北粮源涨幅较大,东北移库玉米出库有所增加。目前,饲料企业原粮备货整体在40-60天水平,较上月环比持平,整体呈现出大企业进口谷物库存充足,中小企业多采购轮换粮。4月各用粮企业库存较为充裕,加之东北轮换玉米大规模出货,自本月中旬国家针对乙醇和酒精企业展开超期玉米定向销售以后,5月27日将定向销售扩大至全行业,用粮主体受未来政策粮源投放规模、进度和优质粮源拍卖底价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购销表现较为谨慎。
5月,北方港口贸易购销继续停滞,集港以轮换粮为主,中旬开始公路无到港。鲅鱼圈港和锦州港日均到货分别为1000吨和3500吨左右,多为轮换粮。当前辽宁和吉林玉米轮换价格分别为1700元/吨和1680元/吨,集港成本在1750元/吨。广东港谷物库存充足,当前主流价格在1870-1900元/吨,出货稳定,价格小幅反弹。
四、猪价逼近“天花板”
走货缓慢淀粉疲弱依旧
5月,国内生猪均价继续上涨,行情来到本轮猪周期的高峰,并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总体呈现出南北方生猪价格稳中上扬的走势。截止5月27日,全国出栏瘦肉型生猪均价涨至21元/公斤,连续6周20元/公斤以上,较去年同期14.32元/公斤,同比上涨46.65%;全国猪肉价格至30元/公斤,较去年同期21.25元/公斤,同比上涨41.18%。导致生猪价格持续高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几年养殖行业不景气,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加之环保监管趋于严格,致使许多中小养殖户逐渐退出市场;二是生猪、二元母猪存栏持续维持低位,供需基本面严重失衡;三是今年受厄尔尼诺极端天气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猪病疫情风险较大,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对交通运输也形成较大阻碍;四是原料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养殖利润维持高位,补栏热情高涨的同时,养殖户压栏惜售心理也普遍存在。
当前全国猪料比价达8.4:1,同比上涨81.84%;猪粮比价11.67:1,同比上涨95.53%,而原料玉米到厂价格在1.8元/公斤,同比降25%,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至1200元/头。原料玉米价格不断下跌和生猪价格的持续走高,极大地刺激了养殖户的补栏热情,与此同时带动仔猪和母猪价格上涨,当前三元仔猪和二元母猪均价分别为65.84元/公斤和2124元/头,同比分别上涨136.41%和35.69%。但需要注意的是,高价仔猪、母猪补栏的风险较大,一方面仔猪价格高企增加了生猪的成本,另一方面将导致远期生猪产能出现过剩,猪价大幅下跌。因此,建议养殖企业科学规划、理性补栏,促进供需平衡。
“猪周期
”高峰的到来,在未来几个月生猪补栏进度或将加快,饲用玉米使用量也将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大型饲料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均有所提高,养殖行业的景气度必将在后期传导至各类饲料企业,饲料企业的盈利状况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得到改善。
5月,在供给充足、需求疲弱的情况下,国内淀粉价格整体延续偏弱走势。随着天量临储入库致使东北基层粮源趋紧,进入5月东北淀粉加工企业采购陆续转向轮换玉米。本月上旬,东北玉米轮换粮出库价格下调至1650-1680元吨,较4月份下降了70-100元/吨(扣除运费等),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东北淀粉企业的运营压力;山东、河北玉米价格变动不大,收购价格稳定在0.8-0.85元/吨之间,但下游需求疲弱,走货不旺和竞争压力增大压制淀粉出厂价格小幅下跌,山东、河北主流出厂价格下降至2080-2120元/吨之间。
本月中旬,东北轮换玉米以1650元/吨开始出库,虽然降低了原料玉米的采购成本,也缓解了东北淀粉企业的用粮压力,但运输距离开始增加,粮质也有所下降,东北企业运营压力依然较大,仍未摆脱亏损状态;山东、河北玉米价格基本稳定,主流出厂价格在2120-2180元/吨之间,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
本月下旬,东北多数企业开始使用轮换玉米,到厂价格在1670元/吨左右,仅有少部分企业使用自购粮(1670元/吨挂牌),以及1600元/吨到厂价的乌克兰进口粮。因部分轮换粮库较远,原粮供给整体偏紧,给用粮企业造成一定压力。山东、河北玉米原料价格上涨,主流收购价格上涨至0.85-0.865元/吨之间。
5月27日国家开始全国范围的2012年陈粮定向拍卖,总量199.85万吨,成交均价在1457-1537元/吨之间,整体成交率达到50%以上,但多以饲料企业采购为主,淀粉企业采购较少。山东企业玉米收购价格继续小幅上调,且收购范围已扩大至河北、河南,目前在0.86-0.9元/吨之间。因整体需求疲弱,下游走货不畅,加之华北地区开工率较高,企业库存不断上升,淀粉价格经前期上冲后略有回落,近期国内淀粉价格或将以稳中偏弱运行为主,关注华北玉米上量、价格变化可能带来的时间机遇。
五、替代品进口下降
期价高位盘整
据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高粱进口量为63.32万吨,较3月83.4万吨减少20.17万吨,降幅24.18%,较去年同期99.56万吨减少36.36吨,降幅36.51%;大麦进口量24.8万吨,较3月份32.32万吨减少7.5万吨,降幅23.25%,较去年同期100万吨减少75.5吨,降幅75.28%。分析数据可见,谷物进口量降幅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市场对之前政策风险的反映,另一方面国内玉米价格平稳下跌,收窄了与进口谷物的价差。
本月,DCE玉米整体处于前期反弹上涨后的高位盘整阶段,一是市场余粮基本消耗殆尽,优质粮源稀缺;二是轮换粮和定向销售粮逐渐扩大规模,企业尚可维持生产且成本有所降低,市场静待临储玉米拍卖。当前现货价格基本稳定,期价保持区间震荡格局。期间外盘虽有大幅波动,但短期走高难以对国内行情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近期期现货价格均呈现上涨态势,但去库存的大背景没有改变,不宜盲目追高。进入
6
月,临储拍卖工作将择机启动,
2.8
亿吨临储库存将在新粮上市前
3
个月面临巨大泄库压力,应当理性看待短期上涨行情,与此同时,建议用粮企业依旧维持安全库存,避免政策粮源投放不及时带来的供应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