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赤峰市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的概括,体现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当前,赤峰市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趋势良好,但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农产品面临进入大市场的挑战,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未能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 二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与需求存在距离。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 三是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一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农村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少数地方“读书无用”仍有市场,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时有出现。少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却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混淆了传统美德和封建迷信的界限,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搞封建迷信、赌博吃喝等不良风气,甚至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影响了农村社会安定。 四是农村卫生状况较差。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公共设施的不配套,目前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垃圾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改水改厕还没有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垃圾无人管理。有些农户室内整洁,室外脏乱,难以做到门前“三包”,由于不良风气和集体荣誉感不强恶化了农村脏乱的环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可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当前,要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教育,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党的富民政策,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要结合农村实际,有的放矢,正确引导。要教育引导农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主义。帮助农民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要教育引导农民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好吃懒做行为。第三,要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农村社会风气的转变,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破除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抓好“破”与“立”的典型,让丑陋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美的东西弘扬给人学。 二是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建设文明的乡风。首先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已表现出城市服务的都市型农业,农产品要进入城市市场,必须提高其质量和科技含量,因此加快适用农业科技的推广十分必要;要适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分层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再者要深化“对口联系”城乡共建促发展活动。继续坚持对口扶持的做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帮扶、乡村党员干部帮扶和激励机制。筹措建设资金,帮助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问题;四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强化载体,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结合农村实际,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必须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要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二要加强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各村文化设施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三要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活动满足了农民的一些文化需求,但要使“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又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架。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性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 四是建立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乡风文明建设,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市场,勤劳致富,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赤峰市发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