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我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兴边富民、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扶持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一)能源输出通道建设方面。全盟已建成500千伏输电线路1180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2375公里,基本形成了以500千伏为骨干、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延伸的主体网架结构,盟内输配电网络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锡盟至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3月份已复工,变电站基础50%已出零米,浇筑塔基66基,完成投资1.1亿元。配套7个火电项目中,神华胜利电厂已核准,5月15日施工队已进场,6月中下旬开始混凝土浇筑。华润、京能、大唐、蒙能等4个电厂项目申请核准文件已报自治区发改委,预计取得批复。神华国能、华能北方等2个电厂项目环评报告审批前公式已完成,批复文件正在走流程,近日取得批复文件后即可上报自治区发改委申请核准。国网公司已开始研究配套电源项目接入系统方案,5月下旬组织专家来锡对电源项目汇集站进行了选址踏勘,初步选定了塔拉、宝力根苏木两个站址。锡盟至江苏泰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工程穿越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的路径方案5月30日获批,自治区环保厅6月8日向国家环保部上报了工程(内蒙段)环评报告初审意见,同日,工程总体环评报告完成了审批前公示,待取得批复文件后,国网公司将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核准。
(二)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方面。围绕以打通连接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以及通港高等级公里为目标,尽早实现主要通道高等级化,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公路,主要工业园区、能源基地、重点矿区建成二级以上公路,行政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全盟公路运营里程达到19111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4公里/百平方公里。锡张高速锡林浩特至三号地段公路、京北地区重要通道国道510线小河西至上都段一级公路和支线多伦至西干沟段一级公路、锡盟进京通道国道239线上都至十五号一级公路、二连浩特疏港一级公路等4条公路已建成通车;丹锡高速经棚至锡林浩特段国家高速公路、锡盟进京通道国道239线桑根达来至上都段一级公路、国道334线巴彦胡硕至霍林河段二级公路、省道222线宝昌至沽源段二级公路等4条公路正在建设当中;国道331线二连浩特至满都拉图段一级公路、国道303线别力古台至锡林浩特段一级公路、国道510线哈毕日嘎至明安图段一级公路等3条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国道306线大水菠萝至巴拉嘎尔高勒一级公路、国道306线乌里雅斯太至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一级公路、国道331线满都拉图至别力古台段一级公路、国道331线宝格达山至阿尔诺布敦二级公路、省道222线乌兰察布至明安图段二级公路等5条公路完成和即将完成前期工作;国道209线满都拉图至都呼木段一级公路、国道207线锡林浩特至巴拉嘎尔高勒至白音华段一级公路、国道306线巴拉嘎尔高勒至乌里雅斯太段一级公路、省道221线锡林浩特至乌里雅斯太、省道313线明安图至新宝拉格段二级公路、省道304线西干沟至宝昌至康保段二级公路、省道304线四道河子至多伦南互通段二级公路等7条公路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三)铁路方面。“十二五”期间,我盟突出外运通道、煤运通道、东西通道、口岸通道和客运通道建设,目前已形成二连—集宁—张家口—天津港、珠恩嘎达布其—乌里雅斯太—霍林河—通辽—锦州港、白音华—赤峰—锦州港等3条下海通道和集宁—通辽、锡林浩特—乌兰浩特2条自治区东西大通道,全盟铁路网骨架初步形成。截至2014年底,全盟境内建成铁路总里程2079Km,其中,运营里程1526Km(双线255 Km),具备通车条件553Km。铁路网密度达到75.17Km/万Km2,较全国、全区铁路网密度116 Km/万Km2、103Km/万Km2,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线路的原因,尚未开通与北京的客车,到呼和浩特、包头、通辽等地的旅客列车运行时间较长,不能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出行需求,草原文化旅游的优质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未能把独特的草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民航方面。锡林浩特机场和二连浩特机场为4C级支线运输机场,为使二连浩特机场满足国际机场需求,现二连浩特机场正在进行改扩建。锡林浩特巴彦宝力格机场已获得《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证》,飞行区等级为2B级。上都支线机场将《关于内蒙古正蓝旗新建民用机场选址报告的评审报告》上报国家民航局待批,并已开展预可研的编制工作。东乌旗支线机场选址已获批,正在开展预可研的编制工作。西乌旗、镶黄旗均已委托相关设计院开展通用机场选址工作。2014年,全盟旅客吞吐量达50万人次。
(五)水利方面。锡盟境内有滦河、乌拉盖、锡林河和查干淖尔四个水系,水资源总量33.24亿立方米,可供工业用水量1.78亿立方米。目前已建成乌拉盖、高力罕、锡林河、赛乌素、查干淖尔、西山湾、大河口等7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5.13亿立方米;正在积极推进西乌旗大吉林河水库、阿旗查干淖尔工业供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为全盟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六)城镇设施方面。按照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市镇两级体系布局,加快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和10个卫星城镇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城镇出城口改造、旧城改造、防护林和生态园区等工程正在加快实施,供水、供电、道路、供暖、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本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严格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91%的国土面积划入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内,集中集约利用草原,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措施并举。截至2013年底,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中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3.7亿元,自治区及盟本级投入配套建设资金约30亿元,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面积349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启动,规划总投资39亿元,占全区规划投资的20%,规划治理面积3232万亩。为进一步恢复和保护好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我盟启动了滦河、乌拉盖河、锡林河和查干淖尔河四大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治理措施,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万元GDP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任务内。
二、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等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情况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我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切实增强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后劲的发展。
(一)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托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开发优势,锡盟在旅游资源开发、能源资源转化、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等方面承接京津冀地区优势产业转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白音华80万吨高精铝板带、多伦3万吨氟化工项目为推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二)延长产业链条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在“做实做好”现有工业的基础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大型节水燃煤电站,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最大限度推动煤炭资源转化增值。推动对风能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引进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石墨烯电池等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清洁耗电载能工业,尽快形成煤—电—化、煤—电—冶、煤—电—建材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延伸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褐煤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东苏旗大唐硝基复合肥、锡市创源煤制油、东乌旗京能褐煤提质等项目加快建设;冶金行业发展基础持续增强,西乌旗昊融镍冶炼、兴安铜锌冶炼二期、白旗铬铁冶炼、西苏旗不锈钢基料生产等项目稳步推进;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锡林郭勒绿色畜产品加工园、乌拉盖畜产品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大庄园等项目尽快投产,力争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推进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高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有效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培育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动力,推动提高全盟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围绕电力和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电气设备、整车组装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宽带锡盟”战略,实现境内国省干线通讯信号高质量覆盖,县乡道路移动信号无盲区。加快建设“平安锡盟”社会治理数字化工程,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全天候监控,对重点工矿企业实施安全监管网络化管理。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各类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锡市、多伦、太旗等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战略格局。科泰兴达净水设备、思伊纳锂电池、新型风机制造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大冶轴承风电轴承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正蓝旗华仪风机装备制造项目、白旗特变电工逆变器制造项目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宝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
(四)做强旅游经济带动服务业多元升级发展。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大力发展草原文化旅游业作为产业多元、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扭转三产比重过低、重化工特征明显的产业格局,拉动传统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带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配套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从旅游中再现和传播好民族文化,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快建设元上都、中国马都等文化旅游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带动;统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组织开展好“草原丝绸之路”等特色旅游,提高北京—河北—锡盟—二连浩特等重点旅游线路的通达等级,提升旅游设施服务水平,打响“吉祥草原锡林郭勒”品牌。加快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支持,尽快形成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积极支持网货配送与快递业务发展,尽快形成综合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点三级节点体系的现代物流初步构架。加强对金融、租赁、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尽快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融资担保平台,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互联网经济的融合。推动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重点规划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商贸功能区、旅游休闲区、中央商务区、科技创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经营集约,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功能的新亮点,扩大就业的新空间。
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民族语言授课高中阶段和民族幼儿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十二五”以来,我盟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教育项目资金14662万元,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重点工程,全盟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优化卫生资源,锡林郭勒盟蒙医综合医院挂牌运营。“十二五”以来,我盟加强县级蒙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教育项目资金25470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强化药品监管,能够满足群众能看病、看得起、看得好的需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实现盟级统筹,参保率达到96.5%,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标准逐步提高。
(三)突出抓好就业增收。我盟积极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格局,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提高”、“两同步”目标,把实现广泛就业作为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措施,重点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等富民产业,努力促进广泛就业,强化就业培训和实训,大力扶持自主创业,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2014年底,全盟就业人数为58.9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2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0%,低于自治区及行署下达目标0.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3022人,完成年任务的115%;城乡技能培训26722人,完成自治区任务的163.9%。其中:城镇人员12611人,农牧民9857人。
(四)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草原记忆》、《锡林郭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