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奶农效益低,接近三分之一的乳制品企业亏损,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奶业的发展已经供过于求了呢?有关专家就此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乳制品只是存在着区域性、阶段性、结构性产大于销,这与供过于求有本质区别。奶业潜在的市场需求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亟须打开牛奶消费渠道。
日前在此间结束的“乳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如何把奶业市场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如何打开整个奶业市场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刘振邦说,在发达国家乳品工业中,以黄油和奶酪产值为多,而我国奶业市场一直以液态奶为主,市场不容易扩大。“我们应当开创中餐里加入奶品的工作——不是把中餐变成西餐,而是创造一些二者结合的菜肴。”刘振邦说。
从论坛上获取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人均奶的年占有量,美国300千克,法国450千克,荷兰700千克,新西兰1450千克,而我国仅为20千克。显然我国牛奶的消费渠道还没有打开。
中国奶协常务副理事长魏克佳说,我国奶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至于我国为什么喝奶的人少,一方面与消费水平有关,更重要的还与饮食习惯有关。据济南市调查,有钱喝奶而没有喝奶的居民至少占40%。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达2亿人,喝学生饮用奶的不到300万人,仅占1.5%。
专家们认为,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逐步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从而扩展乳制品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