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油价最近两个月的连续暴跌打了原拟按部就班推进油改的国家发改委一个措手不及。随着国内舆论要求下调油价的呼声日益高涨,发改委终于准备重估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全盘大计。[延伸阅读: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 消费者何时才能受惠?]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16日)从一位接近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今天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几大国有石油巨头、上海石油交易所、地方发改委等相关单位齐聚成都,召开一次为期两天的内部会议,而会议的议题正是备受关注的国内油价调整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问题。
“会议规格较高,除了国家能源办、发改委能源局、发改委价格司等石油主管部门的官员将悉数出席外,各石油巨头都派遣了副总裁以上级别的高管赴会,而上海石油交易所总裁亦首次受邀参会。”该人士透露说。
当然,比出席人员的职位更引人注目的还在于,此次会议将可能决定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前途。
油价大跌倒逼国内油改
“某种程度上,发改委今天召开这次会议是迫不得已。”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近两个月来国际油价连连下挫已引发国内舆论的躁动:市场人士大多质疑发改委当初上涨油价的决定,而对目前国内没有跟随国际油价顺势下调而感到强烈不满。
至昨天截稿时止,纽约油价收于每桶59.26美元。尽管这个价格较此前的低点已有所反弹,但和今年7月中旬78美元的高位相比,国际油价总体上已跌去了20%以上。由于去年以来国内6次上调成品油价时,国家发改委都曾宣称,涨价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后,国内却“跟涨不跟跌”,这就引起外界的激烈争议。
争议在上周国际油价创出今年新低后达到沸点。有评论将矛头直指主管部门,认为是国内石油市场高度垄断的现状导致油价接轨涨得灵敏、降得迟钝;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迟缓造成了油价调整的矛盾;另一些评论更担心下次油价上涨时,国家发改委再拿出国际接轨的理由将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发改委此次召集各大石油巨头商讨油改事宜的大背景。”上述知情人士说。
他透露,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由于此前,相关方案早已上报,且经过了多次讨论,此次会议只需对方案进行一些微调,同时就近几个月来各方反馈的意见进行集中讨论。
据早报记者掌握的情况,新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国内成品油价仍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但不再以成品油价为参照,而是以原油价格作参照。由于原油加工成成品油通常需要一个月时间,这正是此前国内油价滞后于国际油价的主因。而与原油价格接轨后,对国际油价的反应将更加迅速,将从“滞后定价”过渡到“实时定价”。这意味着国内油价调整的频率也将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报道称,以原油及炼油成本加适当利润作为成品油价格制订基础的“原油成本法”已获国家有关部门原则通过,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可能出现重要变数。
上石所油价或加入权重
在出席此次会议的众多“大腕”中,上海石油交易所(下称“上石所”)总裁陈振平无疑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由于这是上石所今年8月18日成立后首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其此次受邀势必令外界在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与角逐石油定价权这两者之间产生联想。
“上石所这次是有备而来。”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上石所已拟定了一份将上石所油价加入未来成品油定价权重的建设性方案,准备上报中央。而讨论这一方案也是此次成都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
根据这项方案,今后国内油价除了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外,还将考虑上石所的油价。也就是说,由纽约、新加坡、鹿特丹和上海四地油价引申的加权平均值将最终确定国内的成品油价。
据他透露,目前的方案拟将上石所油价的权重定在15%-20%。随着上石所交易量的上升和定价地位的提高,今后权重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而当上石所在国内成品油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后,其也会吸引更多的交易商进入这个市场,由此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定价地位。
“当然,在此之前,上石所首先需要推出成品油与原油等现货产品。这也是陈振平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上石所希望中央能够尽快放行成品油与原油的现货产品交易。”上述知情人士对早报记者说。
此前,上石所研发部负责人张金泉曾向早报记者透露,在首批推出燃料油现货产品后,上石所下一步将主推化工品,第三步将考虑推汽柴油、原油、液化气天然气等现货产品。
===国内油降下调呼声高涨 下调成趋势?===
国内油价难与国际同跌?"油价没必要下调"论没道理
最近以来,油价已经持续下跌了20%,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飓风季节异常平静,石油库存水平屡创历史新高,加上地缘政治亦非常平静,出现了油价连续的看跌行情。油价上涨的时候,基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油价行情看跌的时候,基金同样会起到类似的作用。但是否意味着油价会持续下跌,目前还很难断定。一方面,欧佩克已开始小心翼翼地重新担起其作为市场最大驱动力量的角色。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考虑到北半球冬季的需求。国际能源署石油市场部主管劳伦斯·伊戈尔斯认为:“炼厂检修前,汽油需求出现季节性疲软,但随着冬季需求高峰的来临,预计第四季度需求将相当强劲,今冬气温可能会较预期更为寒冷,从而支撑需求。冬季即将来临,这一点必须考虑在内。”
油价降价标准"保护能源"岂能成油价不降理由?
如此多的因素,如此多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既然没有标准,是否降价、何时降价自然无从判断。但是两件事情的最大差别在于,西施没有标准满足了公众的发言权,使得每个人对于“美丽”的概念和想法都能够继续,而主管部门让油价调降失去了标准,则恰恰意味着公众之于此事的发言权被剥夺。
网民称,当公众提出此时油价为什么不同国际接轨的质疑时,专家们出来为既得利益者辩护,其理由变成“保护能源”。既如此,当初就不应当说和国际接轨,什么东西想涨价,都可以说为“保护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