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自2005年我盟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50%以来,资源型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我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但是,盟委、行署一直高度重视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始终注重控制开发规模和强度,从严控制和规范资源配置,“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加快发展绿色食品、高端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非资源型产业。
一、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一是肉、乳深加工业逐步改造提升。近年来,我盟以发展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为主攻方向,持续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肉羊、肉牛产业,重点抓好乌珠穆沁、苏尼特两大优质肉羊提纯复壮及草原红牛繁育和西门达尔肉牛、荷斯坦奶牛引进改良扩繁,努力建设千万只草原肉羊、百万头草原肉牛和百万头高产奶牛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1年全盟大牲畜和羊存栏达629.8万头(只),较去年同期减少5.3万头(只),下降0.8%,其中牛存栏达到84.5万头,同比增长4.8%;羊存栏534.8万只,同比下降1.7%,牲畜头数继续压缩,畜牧业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在传统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我盟着力引进伊利、小肥羊、伊盛、草原兴发等国内知名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持续促进现代化畜牧业取得较快发展。2011年全盟加工牲畜572万羊单位、同比下降21.8%;生产无毛绒3912吨、同比增长24.5%,液体奶产量达到8.8万吨、同比增长31.3%,乳制品产量达到1.1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731.7%,现代畜产品加工产业正在步入“初级加工比重降低,精深加工比重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快车道。
二是菜、薯深加工业发展加快。以巩固提升草原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蔬菜、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水浇地、大棚温室、园区种植等设施农业,加大仓储窖、保鲜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蔬菜下游加工产业,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着力打造京北绿色蔬菜基地。
2011年,全盟播种粮食作物225.25万亩,较上年增加2.4万亩,增长1.1%,其中播种马铃薯88.66万亩,较上年增加14.15万亩,增长19%,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2万吨,同比增长13.8%,刷新了2008年27.6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标志着我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到一个新台阶。另外,播种蔬菜瓜类28.26万亩,较上年增加2.18万亩,增长7.2%。2011年,生产饼干4484吨、同比增长9.2%,生产薯条2680吨、同比增长11.1%;随着亿蒙600座日光温室千亩蔬菜基地、黑城子3000亩种薯基地、宏源薯条加工车间等一批菜薯加工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我盟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二)化工深加工产业
一是煤化工深加工产业持续推进。我盟始终坚持高起点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煤化工技术,加快煤制烃、烷、醇、醚、油等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不断推进长产业链条转化项目建设。重点以多伦大唐煤基烯烃项目为抓手,抓好多伦煤化工二期、乌拉盖尿素、东乌旗煤制甲醇及合成氨等项目建设;力争在褐煤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建设好锡林浩特创源褐煤低温热解、国能国富褐煤干馏、东乌旗褐煤低温干馏示范等项目。同时,加紧做好高分子塑料制品等下游产品研发力度,尽快达到1/2煤化工产品当地转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带动全盟煤化工深加工产业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氯碱化工和氟化工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我盟盐碱、萤石、硅石等资源丰富,统筹发展氯碱化工和氟化工深加工项目一直是我盟重点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氯碱化工和氟化工项目建设,例如,多伦晶鼎聚龙一期2万吨无水氢氟酸项目已建成投产;多伦晶鼎聚龙氢氟酸二期、西苏德利氢氟酸、西苏苏尼特碱业乙二醇、东苏大唐鼎旺硝酸铵和硝基复合肥、西乌旗多晶硅等项目也将陆续开复工建设;多伦氟化铝、锡林浩特多晶硅、多伦和锡市百万吨PVC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当中,氯碱化工和氟化工正在逐步成为我盟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撑。
(三)新型建材产业
一是高档石材产品开发成效显著。依托黄旗、白旗丰富的石材,充分发挥太旗距京、津市场较近的优势,加快推进黄旗塔星、晨春和白旗金河等石材开采加工项目,积极引进吸收石材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重点承接高档地砖、外挂砖、精密仪器座、雕塑等石材精细加工项目,石材加工业产品档次逐步提升。2011年,加工花岗岩石材达到2150万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长47.4%,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地,煤—电—石材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新型建材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快。锡盟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伴有大量的尾矿,随着电源基地项目的启动,“十二五”期间,还将有一大批坑口电厂项目投运,届时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造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加快建成煤—电—建材及其制品产业链。目前,由蓝旗宏江新型环保建材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的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预计年底将投产运行。
(四)装备制造产业
一是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盟以现有落地的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重点承接火力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煤炭机械、化工机械、农牧业机械及其配套零部件生产项目,着力打造专用机械设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群。2011年神工制造生产煤机设备32台套,实现产值2666万元;海装风电产风机塔筒102套,实现产值8.16亿元;随着太旗上海电气风电设备制造项目、蓝旗华仪电气开关项目的落地,我盟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取得积极进展。充分发挥距离京津冀地区较近的优势,重点承接北京地区乘用车、载货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装配及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在锡林浩特市布局矿用车研发基地、总装车间、改装车间、汽车物联网等项目,打造汽车及配套产业群。2011年,锡市庞大汽车改装项目生产改装车1936台,实现产值1.1亿元。今年将重点推进首钢集团加工车间、福田汽车2万辆重卡装配工厂等项目,同步积极争取矿用车研发基地、总装车间、改装车间、汽车物联网等装备制造相关产业在锡盟落地。
三是航空科技产业积极推进。依托锡盟自然条件较好,距离北京较近的优势,以上都机场为核心,加快建设航空科技产业园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北京卓越50架直升飞机组装项目,同步推进小型直升机、无人机、公务机、航空发动机、航空机体、航空材料、飞机总装、试飞交付、航空电子、航空遥感数据服务及航空学校建设等项目,旨在加快发展通用航空等先进制造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航空科技产业体系。
(五)战略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锡盟风能可利用资源量超过1.5亿千瓦,占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太阳能可利用资源总量达2.09×1017千卡,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新能源可开发量非常可观。近年来,我盟重点开发南部、西部和灰腾梁地区风电及太阳能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目前,风电并网投产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2011年发电量达到38亿度,2012年计划开复工风电项目10个,预计年底可新增投产风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今年将重点建设二连浩特跨境煤炭物流园光伏供电项目、多伦聚光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目前,我盟还在积极推进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内配套的风光火电分布式智能化局域电网示范项目,现初可研已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完成支持性文件并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核准,若该项目能成功落地实施,将标志着我盟在风光火电智能化互补供电系统这一技术领域达到新的高度。
二是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我盟依托丰富的中蒙药材和动物脏器资源,充分发挥蒙医研究机构作用,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积极发展骨血、脏器精深加工,对农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显著加强,以生物制药、新型药物制剂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积极进展。2011年生产肠衣158万把,原料粉4.9吨,颐宁多肽4.9吨;今后我盟将加快建设太旗、多伦中草药种植加工基地,加快推进同仁堂综合性中药材加工产业基地项目,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力争引进建设更多的生物制药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产业项目落地。2012年3月13日,锡盟行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签署了《京锡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的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其中在锡盟投资1500亿元,项目的建设实施将对锡盟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相关盟直部门和旗县市政府与北京信息产业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在加强联系对接,先期重点推进40万台服务器验证项目,加快推进20亿颗集成电路封装测试、10万台服务器机柜、120万片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等项目,以及与电子信息和数字电视产业相关的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建设、1000万片2—4英寸蓝宝石衬底等项目,尽快推动新一代信息产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现代服务业
一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我盟依托草地、沙地、湖泊、地质奇观、民族民俗文化等草原特色旅游资源,以草原那达慕等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重点打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和“中国马都”旅游品牌,以蒙元文化、草原文化和马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草原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盟接待游客8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和33.5%。今后,我盟将积极推动草原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相融合,通过市场运作,加快开发二连浩特—锡林浩特—东乌旗—阿尔山—满洲里口岸游、北京—承德—多伦—蓝旗—太旗—张家口京北自驾游和北京—赤峰—克旗—西乌旗—锡林浩特塞外草原精品游三条旅游线路;加快建设多伦湖、浑善达克沙地、白音锡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乌拉盖流域保护区、乌珠穆沁草原保护区五大景区;抓好元上都遗址恢复、上都皇家牧场、汇宗寺、多伦山西会馆、多伦湖、贝子庙、成吉思汗瞭望山、二连恐龙墓地、阿旗洪格尔、乌里雅斯太山等十大旅游景点建设,构建以生态旅游、蒙古族文化与民俗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网络体系,着力建设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二是物流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安快物流、联邦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的落地运营,锡盟物流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底,全盟共有工商注册物流企业183户,已建成投入使用物流园区8个;累计完成营业性公路客运量1179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27.37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5.6%和25.8%;完成公路货运量1.97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403.76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4.6%和24.3%;地方铁路货运量2580万吨,增长17.5%,地方铁路货运周转量27.02亿吨公里,增长47.1%。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6.34亿美元,增长73.4%,其中进口9.76亿美元,增长79.4%,出口6.57亿美元,增长69.6%。全盟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090.2万吨,增长22.1%,其中进口货运量806.5万吨,增长18.3%;出口货运量283.7万吨,增长34.3%。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短缺。锡盟地区地广人稀,仅有103万人口,平均百平方公里仅有5人,人口密度极低。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知识型人才等方面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步显现。
(二)财政支撑能力有限。2011年度锡盟财政收入达到了96.4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居全区第四位,呈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对于一个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比全国十几个省市面积都大的地区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力度等方面投资的确是捉襟见肘。另外,融资难也是我盟面临的大问题,今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企业贷款困难较大;国家和自治区批复的项目较易融资,新引进的项目融资困难;担保体系不健全,对新引进的中小企业项目贷款无力担保,都制约我盟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薄弱。我盟公路、铁路、电网、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均较为薄弱,截至2011年底,我盟铁路运营总里程仅为1500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仅为0.74,低于全国、全区水平;西北部旗县(二连、西苏、东苏、阿旗、黄旗)9.3万多平方公里地域上仅有2座220千伏站,还没有500千伏站;全盟水资源保障能力也很有限;由于居住分散等原因,部分地区至今仍无移动网络信号覆盖。
(四)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我盟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就经济发展来说,属于偏远地区,受一定的局限性,北部蒙古国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对我盟经济拉动能力很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找准产业定位。非资源型接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调整过程,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经济转型较成功的案例,根据我盟自身条件的不同、自身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选择确定适合于我盟自身特点产业转型模式,遵守市场规律,把握市场方向,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产业定位,为非资源型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走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复合型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加快产业延伸模式,利用现有的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就地深度加工,延长矿产品的深加工链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进而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产业集群,巩固我盟资源型产业下游延伸产业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发展产业接替模式,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尽快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新产业集群,按照市场规律,强化经营策略,着眼国内外市场,适时地培育和发展自己的非资源型接续产业。三是两种模式要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非资源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精深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逐步演化为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经济结构,并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三)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方面,从长远的发展着眼,无论是资源枯竭城市还是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资源型城市,依靠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我盟人口较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渐凸显,而资源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却引起大量的资本积累。因此,更多着眼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至关重要。兼顾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是我盟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从发展阶段看,我盟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工业化水平并不高,在面对资金缺乏、人才短缺的现实情况下,想要实现非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大力加强区域合作。应当联合进行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整合与分工,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密切的生产体系;构建区域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培育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真正溶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借他山之石,发挥资源型城市自身优势,形成合力,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进步。
(五)要推动科技进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会带给我们巨大的收益。要以云计算、新能源、航空制造、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盟地域空间广阔、生态资源丰富、气候条件独特的天然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