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一、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全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72%,同比增长20.9%。其中,工业增加值15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80%,同比增长31.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2%,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82%,同比增长23.7%。经济总量与排在我盟前面的盟市差距进一步缩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区的位次均前移2位,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区的位次均前移1位。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对社会的贡献明显增强,表现在财政收入高位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攀升。前三季度,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56.8%,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跃居全区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12元,同比增长19.4%;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757元,同比增长20.7%。
(一)农牧业结构调整继续稳步推进
在种植业面积继续扩大的同时,优质高效农作物面积比重明显增加。在克服春季低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后,全盟农作物产量大幅增长,粮食产量达到31.2万吨,同比增加19.8万吨;蔬菜(瓜类)产量超过85万吨,同比增加13.5万吨。畜牧业生产呈现“一减三增”的特点,牲畜总头数同比减少108万头只,冬羔、早春羔比重、良改畜比重明显提高,奶牛存栏头数达到12.3万头,日产鲜奶890吨。全盟已累计出栏牲畜545万头(只),打贮草21.5亿公斤。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共实施草场“三牧”面积2.5亿亩,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面积221.5万亩,生态移民1201人。
(二)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2.7亿元,同比增长32.8%。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五个行业共完成增加值1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原煤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3038万吨,同比增长129.3%;发电量13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0.7%;水泥产量182万吨,同比增长86.6%;原油产量73.7万吨,同比增长2%;铁矿石原矿量270万吨,同比增长10.3%;花岗岩板材6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2%。截止9月末,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30户,同比增加45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55户,同比增加27户。前三季度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441.9,同比提高115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51亿元,同比增长67.8%;实现税金总额16.88亿元,同比增长67.1%。
(三)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传统服务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行业快速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61.9亿元,增长25.3%,增速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20亿人公里,增长26%;完成货运周转量105亿吨公里,增长79%;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3亿美元,同比增长9.9 %。其中外贸出口1.4亿美元,增长52%。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旅游市场活跃,先后接待旅客257万人次、总收入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45%。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施工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同比增长49%。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信息中介服务行业蓬勃发展,金融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项存款和余额分别达到197亿元和166亿元,分别增长31.5%和22.8%;保险业累计实现税收1023万元,同比增长40.1%。以安快、安顺为龙头的物流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连、锡市、桑根达来等物流结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传输网络全部实现光纤化,广电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明显得到加强。前三季度,全盟第三产业累计实现税收9.36亿元,增长27.3%,占税收总额的29.3%,服务业安置各类人员15852人,同比增长17.4%,占全部安置人数的70.13%。
(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增长
前三季度,全盟共实施城镇规模以上项目93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49个,分别同比增加193个和204个项目。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1.2亿元,同比增长23.7%,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增速同比回落3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8:63.9:34.3,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同比提高0.4和0.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仍占主导地位,累计完成投资223.4亿元, 同比增长24.3%,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3.6%。特别是煤炭、化工、制造等优势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分别达到59.8亿元、66亿元和26.3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61.1%、31.6%和29%。投资总量排全盟前三位的地区是锡林浩特市(72.4亿元)、多伦县(60.46亿元)、西乌旗(58.95亿元),增速排全盟前三位的地区是乌拉盖(157.8%)、东苏旗(122.5%)、白旗(67.4%)。截至9月底累计到位各类建设资金342.8亿元,到位率97.6%。民间投资日趋活跃,非国有投资完成52.6亿元,同比增长105.2%。争取和落实政府投资也有较大增长,截至目前共争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常规性建设投资7.4亿元,同比增长9%。
(五)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截止10月底,全盟219个盟级重点项目中已开复工项目143项,综合开复工率(不含前期项目)为88.3%,完成投资3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88%。其中:续建项目复工90项,复工率为95%,完成投资259亿元;新开工项目开工53项,开工率为79%,完成投资79亿元。煤炭在建项目16个,生产能力达到10950万吨;火电项目投入运营装机容量341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当年新开工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风电项目由国家和自治区核准规模为177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达到130万千瓦,年底累计投产装机容量可达到85万千瓦;化工项目经自治区新备案2项,在建项目生产能力中间产品甲醇规模330万吨、农资化肥126万吨(合成氨、尿素);以铁、铅、锌、铜为主的有色金属在建采选项目日处理矿石能力7800吨,年冶炼金属能力30万吨;铁路续建项目蓝多铁路已投入试运营,赤大白铁路预计年底全线贯通,多伦煤化工基地铁路专用线等4条专用线年内将全部建成通车,多丰铁路、巴新铁路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施工。新开工项目锡林浩特至多伦复线铁路已开工建设,锡乌铁路也即将得到国家核准;公路项目已完成投资32.8亿元,开工建设总里程达2068公里;电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
新的重大项目也在扎实有序推进,国家将启动锡林郭勒煤电基地规划,我盟已与山东达成1600万千瓦供电意向,国家电网公司也同意建设锡盟至山东电网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总投资54亿元的锡市中能1万吨/年多晶硅项目从洽谈引进到备案开工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华润五间房煤田西一号井工矿投资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配套的一期2×66万千瓦电厂项目已取得自治区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胜利坑口电厂一期工程、上都电厂三期工程都已进行了基础开挖;大唐、北方联合电力等7个褐煤提质干燥项目前期工作均在抓紧推进;锡市庞大汽车改装、锡市神工机械制造、多伦卓越塑料制品等一批非资源型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此外,一批关键性项目如白音华一号、三号露天矿、西乌旗2×1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乌拉盖120万吨甲醇、白音库伦至浩来呼热铁路专用线、二连机场以及吉林郭勒煤田、赛汉高毕矿区煤田矿区总体规划先后得到核准或批复。
(六)招商引资成为资金来源主渠道
前三季度,引进盟外资金突破200亿元,达到229.5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引进区外资金175.3亿元,同比增长34.5%,招商引资总量居全区第5位,增速居第4位。一批新的企业集团先后进入我盟考察投资,全国有影响力的山东鲁能集团、浙江盾安控股集团、广东粤电集团、深圳能源集团公司、广东碧桂园集团等20余家企业集团赴我盟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山东东岳集团、广东粤电集团、广东碧桂园集团、北京鑫恒集团公司、北京清华同方公司等10余家企业集团与我盟签订了合作协议和投资意向,涉及煤炭、电力、化工、矿产品采选、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等多个领域。
前三季度,全盟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有所增强,但制约经济快速健康运行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牲畜出栏进度不理想,对肉食品加工行业和农牧民增收将产生一定影响;二是部分工业行业如乳业、木材、高载能等行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居高位,城镇居民收入滞后于城镇经济发展的步伐;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进一步回落,火电、铁路、电网、加工制造等行业完成投资偏低,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较少;五是受各种因素制约,部分煤炭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配套项目建设进度。
通过对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和三次产业增减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3亿元,比年初计划多3亿元,增长31.5%(现价速度,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比年初计划多3亿元,同比增长10.3%;第二产业增加值232亿元,与年初计划持平,同比增长36.3% (其中:工业增加值196亿元,比年初计划多2亿元,同比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06亿元,与年初计划持平,同比增长32.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30亿元,与年初计划持平,同比增长29.8%。地方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52亿元,比年初计划多4亿元,同比增长4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2500元,比年初计划多500元,同比增长2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4830元,比年初计划多180元,增长19.2%。
二、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安排
综合考虑盟内外发展的环境,根据全盟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和发展趋势,结合全盟经济发展的现实积累基础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09年全盟经济指标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500亿元左右,增长30.5%(现价增速,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亿元,增长13.3%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34%左右 (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32.6%);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30.2%。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增长10%。
3、地方财政总收入67亿元,增长28.8%。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亿元,增长15%。
5、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增长11%;利用盟外资金380亿元,增长18.8%(利用区外资金270亿元,增长28.6%)。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增长16%。
7、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0元 ,增长16%。
8、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105%。
9、就业、社会保障和人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与上年持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增长11.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5‰。
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7%。
三、后两个月及明年工作重点
从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走向来看,上半年国家将“两防”作为首要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从7月份开始,国家着眼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的将“两防”向“一保一控”转变,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但近几个月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金融风暴波及全球且越演越烈并迅速向实体经济扩散蔓延。我国也深受其害。为了应对金融风暴和经济滑坡,中央近期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保增长”作为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央行近两个月来的三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票发行以及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硬约束等,向市场明确传导出了“转向”信号。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央已经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总的来看,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急剧变化,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我区乃至我盟将把“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和着力点。从我盟实际出发,后两个月及明年重点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抢抓机遇。
(一)努力扩大投资需求
一是继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大争取力度,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同时,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近期我们已编制上报了锡林郭勒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20万头奶牛基地、百万亩绿色蔬菜基地等重大涉农项目。
二是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铁路通道建设。打造3条通疆达海大通道和1条自治区东西铁路通道。分别是,锡林浩特—丰宁—曹妃甸,珠恩嘎达布其—巴彦乌拉—新邱—锦州港,锡林浩特—蓝旗—张家口—津塘港,二连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
2、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建设4条高速公路和3条一级公路。4条高速公路:锡张高速(宝昌—三号地),丹锡高速克旗—锡林浩特段,二广高速白音查干—二连浩特段,锡二高速;3条一级公路:自治区第二东西大通道(乌海至海拉尔)西苏—锡林浩特—西乌—白音华—霍林河段,锡林浩特快速进京通道桑根达来—丰宁段、207国道桑根达来—宝昌段。
三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舍饲禁牧实施期满后,争取国家近几年能够在我盟实施退牧还草项目或舍饲禁牧项目1亿亩。根据西部“三旗一市”特殊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环境,争取启动西部荒漠草原“无人区”移民项目。
随着全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污水、垃圾也成倍增加,多数城镇的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道路等设施急待完善。今后几年我盟将重点解决城镇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问题,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1项、垃圾处理设施11项。目前已争取到位5个旗县污水处理设施和3个旗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争取在“十一五”后两年每个旗县至少实施一个项目。
我盟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滦河流域、乌拉盖河流域和锡林河流域,是全盟生态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为保护以上三个水系,在已于今年实施滦河流域环境治理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启动乌拉盖河、锡林河治理项目。
目前自治区已批复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乌旗有色金属园区作为全区的循环经济园区,为支持项目向园区集中,“十一五”后两年将重点建设多伦煤化工园区、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蓝旗能源建材园区和锡林浩特胜利煤田疏干水综合利用5个循环经济项目。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迈出实质性步子。
四是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1、教育。争取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建设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解决寄宿制学校特别是盟府所在地学生住宿和就餐用房紧缺问题,建设完善中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同时,争取启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2、卫生。继续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近几年争取再解决30个乡镇卫生院和786所卫生室建设项目,基本做到全覆盖。同时,加快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系建设,争取建设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盟紧急救援中心,加快完善盟医院、盟蒙医院、盟妇幼保健院等重点民族医院的基础设施。
3、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乡镇文化站和农牧民健身场地建设,近几年争取解决剩余的50个乡镇文化站和140个嘎查村的农牧民体育健身建设项目(占全盟839个嘎查村的1/6),并争取在每个旗县市区建设一所标准较高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同时,加大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快实施抢救性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建设,对元上都遗址、汇宗寺、山西会馆等遗址、遗迹和抢救性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4、社会福利。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争取在全盟每个旗县市(区)规划建设1个综合福利中心。
五是继续改善农村牧区生活条件。依托饮水安全工程,着力解决偏远地区和高砷高氟地区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在2010年前解决23万人中剩余的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加强改水改厕、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到2009年实现苏木乡镇全部通油路,到2010年行政嘎查村全部通砂石路。扩大沼气建设的实施范围和补助规模,目前已普及1万户,明后两年每年再争取解决1万户。加快农村牧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在实现50户以上已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的基础上,“十一五”后两年重点解决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覆盖。通过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风光互补工程,在2010前重点解决全部无电农牧户的通电问题。
(二)加强大型产业基地建设
1、煤炭基地。重点建设胜利、白音华、五间房三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到2010年煤炭产量实现 “4613”目标。即2008年煤炭产量突破4000万吨,到2009年、2010年全盟煤炭产量分别达到6000万吨、1亿吨以上,争取到2015年煤炭产量实现3亿吨(其中外运1.5亿吨)。
2、重化工基地。重点建设多伦、乌拉盖、锡林浩特、白音华四个重化工基地。到2010年煤化工中间产品产能达到500万吨,2015年达到1000万吨。
3、电力基地。建设上都、胜利、白音华、乌拉盖、五间房五大火电基地,到2010年全盟电力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达到850万千瓦),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盟内电源项目除锡市蒙能2×30万千瓦项目外,其余电力项目均外送到华北和东北电力市场。
4、装备制造基地。依托煤田、风电、火电、化工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引进风机整机及配套叶片、塔筒,矿山采选机械、专用汽车部件和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项目,逐步打造装备制造业园区。
5、光伏产业基地。以锡市中能多晶硅项目、锡市蒙东锗工业园区为龙头,加快发展光伏产业,打造自治区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十一五”末多晶硅产能达到2万吨,锗产品产能达到100吨。
6、供水工程。为提高重大工业项目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满足建设国家级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项目用水需求,近两年加快实施锡林郭勒供水工程(拟从邻近地区调水1亿立方米/年)和锡林郭勒盟引渤济锡海水淡化工程(年产淡水3亿立方米/年)。
(三)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重点从扩大就业、增加农牧业补贴、调整职工工资水平三个方面入手。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农合等制度继续完善的基础上,下一步的重点是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转为扩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推开。
3、努力改善消费环境
重点是增加农村牧区消费和住房消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