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锡林郭勒盟“菜篮子”工程快速发展,数量供应逐年增加,花色品种丰富多样,鲜细菜比重增加,品质显著改善。一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据统计2014年锡林郭勒盟耕地面积337万亩。水浇地面积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蔬菜种植面积31万亩,其中太仆寺旗16.5万亩,多伦县6.5万亩,正镶白旗3万亩,正蓝旗2万亩,锡市1万亩;蔬菜总产量63.5万吨,其中太仆寺旗30.7万吨,多伦县9.1万吨,正镶白旗9.2万吨,正蓝旗5万吨,锡林浩特市5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110万亩,产量112.05万吨,温室大棚4770座,2384亩。二是优势区域逐步形成。2014年, 蔬菜产业逐步向适宜地区和优势区域集聚。温棚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太仆寺旗、多伦县、正镶白旗、正蓝旗、锡林浩特市。地方名优特色菜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如太仆寺旗西芹、马铃薯,正镶白旗西瓜,在全国市场上都有较大影响,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三是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依托太仆寺旗京北蔬菜交易市场,积极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种植蔬菜品种有西芹、菠菜、油菜、甘蓝、黄瓜、西红柿、生菜、青椒、萝卜、菜花、大白菜、香菜、茼蒿、马铃薯等30余个品种。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蔬菜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马铃薯的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日光温室结构及其主要蔬菜的配套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主要蔬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等取得阶段性成果;设施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滴灌、微机全自动管理、棚内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生物液肥施用和人工授粉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于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究,为加快实现“马铃薯种薯产业以繁育品种多样化、区域布局合理化、种薯生产标准化、种薯质量优质化、生产经营品牌化、产业效益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条件。目前年产优质脱毒微型种薯达8000万粒,建设相关机械和灌溉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管理严密的年种植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年产3万吨原种级脱毒种薯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五是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投资3300万元新建了太仆寺旗、多伦县、锡林浩特市和正镶白旗等1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同时依托太仆寺旗京北蔬菜批发市场,强化了对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检测,检测频次和品种明显增多,检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锡林郭勒盟蔬菜质量安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六是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2014年,全盟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马铃薯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4%。每亩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亩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000~10000元以上,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到20倍。2014年全盟蔬菜产业收入占当年全盟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的30%,蔬菜种植已成为全盟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蔬菜市场供应情况
锡盟每年6—10月份是锡林郭勒盟本地蔬菜收获上市的季节,目前年产63.5万吨,盟外销售量达到30万吨;外销主要品种有西芹、菠菜、油菜、甘蓝、黄瓜、西红柿、生菜、青椒、萝卜、菜花、大白菜等,由于气候原因,每年1—5月和11—12月设施农业生产蔬菜只有1.2万吨左右,市场上不足部分蔬菜以从华北和中原地区购进为主,实施农业的效力还比较薄弱,马铃薯年产112.05万吨,外销量达50万吨以上。
另外我盟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和二连浩特市等地区每年种植蔬菜面积很少,这些地区蔬菜供应主要靠外地购进为主。
(三)“菜篮子”建设的优势
(1)区位优势。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的中部,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盟,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该规划区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背靠草原、面向京津唐地区,是内蒙古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区(航线距离180公里),距张家口、承德、北京均在150—350公里左右,是作为京津冀地区大中市场蔬菜供应基地的地位将更加明显,必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大市场辐射的生产基地。
(2)环境优势。全盟畜牧业基础好,年存栏牲畜1800万头只以上,每年产生有机肥量较多,几乎未开发利用,并规划区域内积极农村沼气建设,拥有2万多个农村沼气池,农家肥比较丰富。规划区地域广阔,环境污染少,气候干燥,病虫害不易发生,水源、土壤、空气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具有独特的生产无公害、绿色设施蔬菜的条件。同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同时规划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锡林郭勒盟“菜篮子”工程有所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产业化程度较低。由于菜田面积少,设施农业所占比例较低,加上城市发展征占地逐年增加,土地流转难,种植分散,市场竞争力弱,生产管理落后,形不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利于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
(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偏小,反季节供应严重不足。 2014年蔬菜种植面积3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400亩,全年生产蔬菜64万吨左右;11月份-次年4月份冬春季蔬菜产量只有2万吨。而冬春季需求量为9.4万吨左右,缺口7.4万吨左右。实施蔬菜种植比例过低,是造成蔬菜季节性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总体规模小、档次低;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流通效率不高;市场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目前,锡林郭勒盟蔬菜加工企业少,加之大量的蔬菜集中在8、9月份以鲜销为主。所以存在较大的 市场风险。发展骨干加工企业是带动蔬菜基地发展的关键环节。
(4)产区布局不合理,冷藏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产地批发市场少,发育不平衡,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我盟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导致我盟种植的蔬菜秋季发往京津冀和山东等地,到了冬季再返销到我盟的现象。物流环节拉长运输成本增加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蔬菜保鲜库、贮藏库等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是我盟本土种植的蔬菜不能保鲜贮存反季节上市销售。